最後更新時 2024 年 8 月 31 日
教練的標準往往是基於比賽的要求,也就是讓選手達到能夠站上領獎台的水平。假如教練設定的標準是90分,而選手今天只達到了70分,明天進步到75分,後天更進一步到80分,但依然沒有達到教練的90分標準,教練可能會在回饋中指出選手「都沒有做到」。這樣的回饋模式對選手來說是個打擊,因為儘管他們的成績在逐步提升,但他們的努力和進步卻未能得到教練的肯定。
這種情況下,選手容易陷入沮喪和擔心教練不滿意的情緒,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。選手不會僅僅因為沒達到高標準而停止進步,但這種消極的回饋模式可能會讓他們對自己的進展視而不見,只看到自己「沒達標」,對自己的技術沒信心。
教練需要認識到,在訓練過程中,未達標並不意味著沒有進步。從70分到75分再到80分,這是一個明顯的提升。雖然這還未達到90分的領獎標準,但應該被視為正向的發展趨勢。如果教練能調整回饋的方式,例如在75分時詢問選手:「你覺得今天哪些部分做得比昨天好?」或「今天是否做得更好了一些?」這樣的提問能幫助選手覺察到他們自己的進步,不僅讓他們看到自己的優點,還能加強他們對自我表現的掌握感。
此外,教練能根據選手的現況給予適合的評價標準。倘若教練總是以過高的標準來評價選手,選手可能會逐漸習慣拿不合理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表現,甚至在比賽時感到自己「還不夠好」,導致缺乏信心。這是一個惡性循環,選手可能在比賽失敗或是看不到進展中逐漸減少投入努力。相反,若教練能鼓勵選手從每天的進步中發現自信,選手將學會欣賞自己的進展,並更有信心面對比賽中的各種挑戰。
因此,教練在回饋中應該不僅僅強調達標,而是更多地聚焦於選手的進步,幫助他們建立正向的自我評價系統,這樣才能讓選手在比賽時充滿信心,發揮出最好的水平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