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後更新時 2025 年 4 月 12 日
你是不是也曾因為「差一點點」沒拿到好成績而耿耿於懷,久久放不下?
是否曾在某次失誤後,不停重播那個畫面,越想越懊惱,甚至懷疑起自己?
最近有位選手找我談心,他說:「我每次訓練出錯,或比賽遇到突發狀況,就很容易鑽牛角尖。尤其是最近一場選拔賽,差幾分沒進決選後,我整個人像卡住一樣,走不出『落選頭』的情緒。」
他很坦白地說,以前一出錯就拼命練技術,想補足自己技術「不夠好」的地方,但從沒想過——問題可能不全是在技術,而是心態問題影響發揮,更需要積極處理心態問題。直到有朋友提醒他:「與其一直想為什麼是你落選,不如換個角度看看,是不是心態卡住了。」這句話像當頭棒喝,讓他開始真正面對心態問題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這類狀況,很多選手都有過,也可以從兩個層面來解釋:
一、選錯方向,是努力最無聲的遺憾
努力當然重要,但方向比努力更關鍵。如果能精準找出問題核心,進步幅度可能超過 10%;但若方向錯了、打不中要害,即使再努力,效果可能也只有 2%。長期下來,不只進步速度被拉開,自信心也可能一點一滴被消磨,讓人越練越懷疑自己。
很多選手一比賽表現不佳,就直覺認為是「技術還不夠」,但其實技術的發揮背後牽涉更多層面——身體狀態、體能、生活作息,還有最常被忽略的心理狀態。當真正卡住的是心理,卻一直用加強技巧來彌補,就容易陷入惡性循環:練得再多,表現依舊停滯,最後甚至對訓練產生倦怠。
真正的突破,往往不是練更多,而是先看清楚,卡住的點到底在哪裡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二、情緒內耗,是進步最沉重的包袱
當失敗來臨時,很多人會不停糾結在那場比賽、那次失誤,或那個差一點就贏的機會。但想再多、懊悔再久,也無法改變已經發生的事。真正該帶走的,是對失敗的理解與學習,而不是情緒本身。
當你一直困在「我怎麼會輸?」「明明應該能贏的」這類念頭中,其實是在持續消耗自己的心理能量。這種情緒內耗,不只讓你停滯,更會讓你逐漸失去信心,甚至在下一場比賽前就已經感到疲憊不堪。
最可惜的是,當你帶著患得患失的心態上場時,輸的往往不是技術,而是早已被情緒拖垮的自己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給還走不出來的你,5個建議:
1. 從「結果」轉向「原因」:問問自己這次比賽後,除了輸了,還看見了什麼需要調整的?
2. 辨識自己真正卡住的點:是技巧不熟?還是心理狀態早就緊繃?從源頭對症下藥。
3. 把失敗轉為燃料,而非枷鎖:失敗不是終點,而是下一步進化的起點。
4. 給情緒一個出口,而不是一直壓抑或反覆重播:寫下來、說出來,都是幫助你釋放壓力的好方式。
5. 練技術,也要練心態:把心理素質訓練當作日常的一部分,就像練體能一樣,是穩定表現的關鍵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