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後更新時 2023 年 10 月 17 日
比賽前選手經常感受到焦慮,無疑地是對接下來的發揮沒有自信。因為心中看到的都是自己滿滿的缺點、多到數不清的問題、密密麻麻的自我懷疑、各式各樣的失誤狀況、和數不盡的失敗場景。這一切的焦慮源頭都來自於相不相信心中的底氣:你準備好了嗎?
「準備」是一種評估身體、心理、技術的整體心理狀態。準備好表示符合與高於自己預設的標準。相反地,還沒準備好就是低於標準。然而標準從哪來?標準是從過去表現經驗加上自我期許所得到,也分別受到這二個因素的影響。過去表現不佳的經驗就會讓你懷疑自己現在是不是還沒準備好;自我期許太高就會擔心準備不夠充分而達不到目標。因此,若能正向解讀過去經驗以及設定合理目標就能化解準備不佳的疑慮。分述如下:
一、「如何定義一場成功的比賽」決定經驗的解讀力與準備狀態的影響力。例如賽前設定「減少因裁判誤判而生氣」為目標,比賽結果大幅減少生氣次數,但結果還是輸了比賽,請問這場比賽是算贏還是算輸?很明顯地,應該以達成自己設定的目標做為評量的依據,而非以最終結果做為評估表現的依據。以減少生氣次數來說,說明在情緒控制上有明顯進步,除了情緒調節的能力提升外,也帶來好的情緒調節經驗,對自己在「情緒準備上」給予正面且高度的肯定。
二、「設定合理的目標」對準備也能產生積極的作用。例如在設定目標前,還需要考慮「準備期時間的長短」,如果只剩下兩禮拜,那我們就把這兩禮拜能做好的事情做好,那就是準備好了。但如果拿一個月的標準來做比較,就會是不及格和達不到,認定自己還沒準備好。因此設定好合理的目標需要考慮準備期內能做好多少事、達成什麼目標,能做到就會增加準備狀態的信心水準。
這也說明為什麼多數選手不敢在賽前宣稱自己已經準備好了,因為都是只用結果來評估,才會導致錯誤判斷。因此,下一次記得你的準備好了是根據合理的自我期許來設定目標,並從達成目標來增強準備的信念,而不是單就結果來決定你的準備程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