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後更新時 2023 年 11 月 15 日
當選手在追求卓越時,行為背後背負的使命是態度越認真越好、錯誤犯越少越好、自我要求越高越好。做事情和練習/比賽的行為標準是由教練訂下的準則,一旦表現差就是訓練/比賽不認真、不專注、沒自信,態度不佳的標籤貼滿全身,很難全身而退。
談到自我慈憫由三個要素所組成:正念、共同人性和自我仁慈。
1. 正念:
是接受當下,並對當下發生的事件/情勢採用不評價的方式去面對。當你從小習慣用教練的標準進行評價,要突然轉變成不評價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。一旦進入評價系統,出現負評,負面情緒就會出現,就很難接受當下糟糕的自己。
2. 共同人性:
正如每個人都會犯錯,我不是那個唯一會犯錯的人,將這視為正常現象,藉此弱化負面情緒。但卓越本身就意味著稀少與優秀,就更不可能視犯錯為普遍現象,因為普遍是留給不優秀的人的紀念品。
3. 自我仁慈:
就是當失敗或失誤時別責備自己,寬容自己。要求不高,失敗都是藉口,練習對自己仁慈就是比賽對自己殘忍。平時的教育就是教導我們要嚴厲要求自己,對自己下手狠,而不是善良,才有機會在比賽中脫穎而出,卓越出眾。
這樣就不難了解選手可能採用自我同情的障礙點。
但有沒有成功案例?答案是肯定的。